目前分類:閒話太極 (1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策馬? 推手? 「牽動」四兩撥千斤,與用四兩搏千斤,應有不同。 所以我們看人打拳,是牽之意,還是用了小力搏大力。各有不同演譯。
............................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老!對我來說人生只是「走過」,如海灘留下的痕跡,是「武術」也好,是「人情世」故也罷,就只是走過,所以我實無所謂「練武」只是生命過成中所留下的「經驗」,走過後....一切只是似曾相識的煙夢。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文不是本意,只是在跟你表明「心意」對同樣事理的看法如推手時的「節奏感」,因你對事理較「求實」,所以我隨手以「恰恰」丟給你,老參性喜「華爾滋」,我推時節奏變化就多了,不過較偏好「拉丁」的奔放。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在孩提期竹製物是日常最常見的生活物,如桌椅櫥櫃,床凳籠籃等,故在街坊小巷都可以見到製竹器店,忙著剖、切、烤、烘竹子。現以製弓為例,將藤竹刀削成形,烘烤定位只是在將藤竹定型一可成弓用的狀態,但這不是用弓。就如人從啟蒙開始到階段漸進式的學識養成,是在學如何做人,但不是代表已會做人。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一提到「拳」大都只意指著已出擊的拳勢。這種觀念我不認同,拳有「體」與「用」之別,就如刀各有其形,而形就是指著刀「體」,但刀會因刀形的差異,而顯現不同隨其形狀而具方便的用法。如剁骨刀重而沈,魚刀薄而利。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著人皮呼著息、而有形有樣就有所謂的「人性」。人也因有「性」,就會有著屬於自己對萬事萬物的主觀看法,而所謂的「看法」實無關對與錯,但這必不離主觀意識,而「主觀」則又意味著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故古人深知「人生必有性」之理,只要求常人能以包容、體諒、將心比心的心緒,來將主觀柔化成較近客觀的涵養。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拳之體用概括式的說可分「形」「氣」「勁」三階段體練。首先形是指「形鬆」,氣是指「氣足」,勁是指「勁實」。但所謂的「氣」說非指一般說的血氣與脈絡之「氣」,而是指當經過形鬆的過程要求後,拳之體已如鬆過的麵粉加水和而成團,只待再搓揉出筋的狀態。又說「勁」非一般人所說的「發勁」,而只是指著透過「氣足」階段體驗,身磨的過程而處在「知用」「懂用」「能用」之因感而應的機動狀態。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門內語說的只是門內事,凡是物都有其全面性的道裡,但各門都有其順機隨緣的入處。「一」就是一,兩儀是一,四象是一,八卦是一,六十四卦易也是一,一切的生化只是一的生化,一切的變也都只是一的變化。如說人三頭六臂,稱人八面玲瓏,不是指其頭有三、臂有六、而面有八,只是再描述這人的特質而已。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門內」之意即意相近、習相通而有別於旁人識友,畢竟說話之動機與緣由會因對象而有別。若是後者意在相交,僅供彼此參考相互交流,但若是前者重再開導,只有督促不能有絲毫商量餘地。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是對種「現象」的體認,就如常人口中的「道」。甚麼是「道」?能飛天鑽地才算「道」?能知往覺來才是「道」?道只是個「必然」,也只是個現象的自然。如風吹樹搖,月來水現如此而已。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拳架是種「語言」,那「推手」就是種表達與溝通的行為能力,離了推手的拳架就只如離群索居個體,會說話但卻無相互溝通的對象,久而久之就失去去了「語言」之所以存在的意義。拳架是溝通的工具,推手則是相互瞭解的手段。這道理雖不是定然卻已需變成是必然。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若是自認是怕用力的,就不用勉強看完,若稍有點好奇的,倒可以靜下心來思考箇中道理。我所寫的東西絕沒甚技術性,更別想從中得到學習的方法。觀念是可相互交流,但「方法」的取得,正如通往羅馬的道路,需順人之性,隨己之緣,早得沒甚大不了,晚懂也無不可。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狐!對你可能沒甚錯,但對我會是要命的錯。第一對「空」的認識不清,第二對詠春與推手的互動本質認識不夠深入,但我會較謹慎的解釋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語有言:「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這是可理解的含意,但與「上了金裝就成了佛,穿了衣服就像個人」是兩碼事。佛就不談了,人穿了衣服是為配合場面時宜,與襯托出整個人的氣質態勢,倒不只是為了讓人猜是穿「香耐兒」或「亞曼尼」的品頭論足。同理「拳術」或只是拳譜裡的文畫,或只是文章裡的理法。但只要一由人用肢體表現出拳形架勢,則就不能稱那是何種「拳術」,而是屬於此人的整體拳氣。拳氣等於個人的氣質,是個人的心性與拳勢的「結合體」,只屬個人專有的特質。這跟人是以甚麼樣的心境與心態,並以著甚麼樣的體悟與認知,來詮釋所謂的拳術。而與是學自何門、出自何派、前人是誰,何人所得,沒甚關連。若再說白點,上了餐廳不管是吃進肚子,或打了包回家,只要是自己點的就得自己「買單」就這麼簡單。這跟你祖先姓甚麼,或是誰無關。就如別想告訴我,讀了聖經或論語,就跟耶穌或孔子有甚麼血緣關係。再說的重一點,世上從來就沒有甚麼「拳術」存在過,只有誰留下,或誰表現出的「拳氣」。你的是甚麼?別想賴給誰。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就是一,練時之體是一,用時還是一。「陰」「陽」不是二,是這「一」能變的活性,如人有前、有後,但前是你,後仍是你,只是不能說前同於後,背同於面而已。在家是你,出在外仍是你,只是不能說,你在家又可以同時在外,在家與在外只是表你能活動,但你還是你。以前的你與現在的你都是你,沒有一個過去的你與現在的你,現在與過去只是表人會因時而變,但在如何變,你還是你。同理「四象」「八卦」不是四個現像,八個狀況....再如何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都只是一個所謂「太極」在可變的時與空所產生的活性。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推手。除了推手,還是推手。現今之拳離古已遠,常言:富已不過三代,拳又何能歷時不變?任誰都知,同一物質在高壓中,其質必密,這也就是為何鑽能堅過於石之理。古時昔往生活即是武場,環境即是活存空間。入山涉水,越川渡河,過鄉入村,無不離武。拳不用練,臉上面子會逼你練,一家大小張口為飢會逼你不得不練。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家一身非五弓,五只是能動,一則是能合。用時只一全弓。然弓在哪?在手?那是肢弓,在體?那又只是局弓焉是所謂整弓?「氣貼背」意指弦,逢動能成張,湧泉貼地為弓之兩端,人無地不立,故地弓本屬天成,自然而生不待練而成。手為箭搭,隨勢應成,只待時機。前搭手與背之貼氣間所運之空即所蓄之氣,這會因人所下的功夫而各有所不同。有硬、有柔、有澀、有活、有虛、有靈、有醇、有燥之別。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且慢說身有幾張弓,食古不化者書云有幾張,腦就背有幾張,口就傳有幾張。這種現像真說的還不如拉的,至少拉出的還是經過消化的。全身既以能無處非手,又何嘗不能處處皆弓。但在此無意於文字遊戲。古人言弓之意不難懂,蓄而始發罷了。各家拳種到個火喉都會有此現像。大與小,輕與重,快與慢之別而已。但其中真正之差異在哪?只會徒空言內外之分,真能說個箇中道理?外家是肢體弓,局部弓,此非低貶之語,雖謂是「肢體」與「局部」,故身易移,肢善動故雖言「局」反因能快而似「全」。但言局之「主」意只在於明其皆為已「搭箭待發」之弓,見有即射,逢空就發,箭出落空,它箭再起,直至箭中標的或箭空人乏方止。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術非重在用,是貴在懂用。既稱「用」這用是用個甚麼?是用這已在的「本」?還是....?這思考點是內家千古的盲點,「用」常因本而生,然人多為用而盲。得本非難心專即是,然知用為難。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