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閒談「器械與拳架」關係前,就得先有個前提觀念的認知,就是思考「動」與「重」的對等關係。就從武士刀談起,日本人稱實質刀叫「真劍」,而拿過真刀的人一定知真刀的份量不輕,但那只是靜止舉刀的感受,若值揮、砍、劈、收的動態運作,那可又是另一種重感體會。當然更不用提是在亂陣仗中單手持刀的揮動舞使。為甚麼?因靜之物只是「重」,而拿靜之物只是舉重,這時才叫用「力」,若靜之物一生動,必會產生大於靜物時的重又叫「離心力」。所以從這可開始歸納幾個觀念,一.「動」不同於「重」,而重只在靜態時呈現,去處理「靜態重」的才叫用力、使力的「力」。二「動」也能生重,但此時之重只能稱「重感」不能叫「重」,因物一從動變靜,則又只有「重」而「重感」隨即消失。三.由上二點的觀點可得知,現之人口稱玩內家卻壓根不去思考應知的觀念。有的只知在靜態力中,以輕重論斤計兩的來計較「對錯」,又有的只是暴虎馮河的以靜態能受巨力而不動,來稱猛誇雄。有的則是誤認動態「重感」即是腦裡想像的「力感」且一值力感,則如見鬼似的呼天嗆地。有的則是視重感如盲,只知死抓活抱的想讓外在動態物變靜,才好讓自己使出原始的「慣性力」。連「動」與「重」這種最基本的認知都不懂的,還跟人談個甚麼屁內家?又現之所謂教者那個不都是只「上聽下傳」,再用手法的「以熟欺生」而已,一套劍法、一套扇法,幾手推法,幾式拳架就夠吃他一輩子。


我總只堅持一個信念「外家重手,內家重走」。但所謂「重手」之意,倒不是只言外家只知重「手法」,「重手」是動,「重走」也是動,同樣都是呈「動態運動」,但基本觀念絕然不同。「重手」之意是即使自己在動中,心念還是在緊抓住對方的岔那「靜態」,在瞬間讓效應力得以發生。而所謂的「重走」是意指著,打從一開始自身整體早已呈「靈動」狀態,如水無靜而起紋,如氣無定而生風,且是人越動心越喜,也越想合人動,入人之動以用。不知動中用的人,一定只習於等靜待用。但靜之用,用在靜態物的一定是「用力」,那怕你用的只是纖維小力。但知動中用動之人,用的一定是因動而生的「重感」,既稱「重感」當然就是「活」的重,既是活的重,當然就可以想使之輕就輕,使之想重就重。這如去碰地上轉的陀螺,施輕加重都隨我意。又在路上看疾駛而過的卡車,即使車再快,我亦能無所感「重」於身,當然只要高興你也可親身體驗其「重」。我也常對生徒說,要去跟相撲玩的是呆痴,但說不能玩的卻是無知。因靜態玩時,單先天條件就吃死你,何況還被劃地自限的圈起來屠殺。但若雙方都被吊起來玩,那就又是另一番風情了。因靜態「重」與動態「動」的觀念建立有無的差別而已。


所以「物性」雖千千萬,在體會上總不離其因形、因質、因狀的動與靜而已。面對琳瑯滿目的劍法、刀法、槍法、棍法...你真有幾個腦袋能記熟幾個法?又這些在古時是日常生活隨身物,現今真有幾個人是上班帶劍,上工攜刀的?不就只是閒時摸摸,空時玩玩,就只等在網上炫自己比人懂刀玩劍的爽嘴而已?若不是日常「行不離身」,「止不停用」的,真就自認能對事物理法,有幾分深知熟識?不管外在物種千萬,只要物一接手,就只有「動」與「重」不同性質的體會而已,且物一離手,不管是空手的「推」與「散」,也只是當手為「物」的動與重運用而已。也就是真懂推的,必知推手「玩動不玩重」,且「動」未必就輕於「重」,動中所現的「輕」與「重」的分別意義,只在於用時殺意藏於虛,但練時越動可越重。所以先搞清觀念,別老要人發?想被發是「人呆」,想發人是「心盲」,當然,要我發也無不可,但給我一根牙籤就好,要發哪裡隨你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