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念」一定是出於主觀,但主觀未必一定是負面。若主觀的個人,只是拿來做為「自我要求」的理想,則總比「人云亦云」而「不知所云」來的好。因處事解理絕不能「無中生有」,反需先自有個主觀,慢慢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能隨環境客觀化變的涵養。沒有主觀的客觀只易淪於穿鑿附會的鄉愿。


在推中的「腳」與「步」的表達,各家各門皆有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特質,且也會因個人習性與觀念的解析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示法。基本上一般眾知的「推」可分「定步」「活步」。又所謂的「大履活推」或「散手互推」嚴格講來只屬特定家派的「觀念性」強化,只屬近套路式的套招互動,對我而言絕不認其為推。尤其是所謂的「散手」,那也只是讓學者稍體會「拳架」之用的模式表達。但學習中若稍不刻意調整觀念,反易因學習的方便而讓拳性僵化。「散手」是不能教的,透過教的一定是背誦式的學習。內家是透過「活用」而讓拳性內生活意。故散手只能靠不斷的外在刺激而成。但這裡主題倒不是談散手的觀念只順帶一題。


常見的推手有「吳式」推手、「楊式」推手與「陳式」推手。其中吳式手法較多變,楊式所表的四推與大履,主要再重體活而輕手法,陳式的手法則因長馬大架之故,反常在手法上表現擒捩之象。對我而言總認為各家都意在推廣,各家都不得不有個套路模式以方便學習而易於廣傳,但也因此之故,反各有其流生的弊端。吳式容易生逢動黏少搶多,楊式易生見力不迎,先走的輕閃,陳式易生手意過顯之失。


我主張之推手不能有刻意想掤、想履、想擠、想按之心,「合動不離」已是掤,「隨動而走」即是履,「動時為合」已是擠,「動中見分」即是按。但這四式也只是過程中的剎時「現像」,一切都仍在不停運作著。故不在招式的形式上表示,反是念頭上的剎那「意會」。又定步中的推既稱「定步」,其意指是要藉外有以活內,而不是因外有而只想走閃。當然更不是乘「定」之便,以擒人肢,捩人手。因推是「練活」不是「用實」,擒與捩只表你肢「實」在人身,你實只表可被打而已。「定」之意是因「外有」而生內動,又因「內動」而顯中定。你越想外入我越能因以內動,又身越因內動體越賴動以中定,且體越呈中定,身又越想合外有。若外一離內即無動,內一無動則中已非定,因無定時「體」只是個想無所事而「沈鬆」之意。接下的「活步」只是活的「定步」,如不斷換地理位置的「定步」而已。其中推與「腳」跟「步」的關係,可從「太極圖」的觀念談起。


「太極圖」在面前一擺,你說你看到「黑白」雙魚?我說那是你的看法,我只看到「一點」,且是一下黑,一下又白的「點」。為甚麼?因圖中的「黑」與「白」魚只是表過程「量能」轉換,是內在不是在外,就如血日夜運行,一進時無一出以活運生命氣機。而外之「圓」也是表整個運作系統抽象的「圓活性」,哪有甚呢圓不圓在?就如說人「圓活」,不是意指人「頭圓」「臉圓」。人有兩手象能因外動合虛實以表整個動態體系的圓活,人又有雙腳要表著甚麼?要知人之「重」因地心引力故重必在下,人有雙腳是表重雖在於「一」,卻可因換成活,這就是黑白一點之意,也是易經之「卦爻」非實則虛以成變之經意。但有黑時必不見白,現白時絕沒有黑,這又表示著「點」是意指人個體「實質」的存在,可表體形雖實但隨日而變,人有主觀意識但可隨境而轉總不離個「自我」的事實。以拳而論,則是整體的「能流」常在黑現白消間,往互折疊中動盪不已。故「推」時的坐跨,只是為能前的落跨,而前落也只是明能隨時後坐的活意。所以太極無「腿法」只有「步法」,腿法是技法的刻意追求,而步法是因體活的現像表達。只是步法因身的活,而有佔「空間」據「地理」的腿法功能,如上用的擺蓮,獨立,側用的亮翅腿,走偏門與進中門的步法。故慣大馬者易因手意過強而定死,慣身走者常因想坐後成閃非黏,這都失之過偏。手若能不離力而合力,則力不傳於下,腿只自主的虛實互換著,實腿只是處處待變,而虛腿也只是時時待用,而「點」還只是一點。外力若需靠腿來支撐,那說玩玩就好,但別稱「推」,有也只是「黑白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