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人所知的「兩儀」通常指的是「陰」與「陽」,但這種認知常會在「太當然」的意識中誤解了道裡。但我若開始即說「無陰也無陽」,一定讓人難解且嗤鼻,不過讓我更憂心的是,人的誤解道理若純屬個人認知,那沒甚大不了,但這種誤解一成共識,道理就被蒙蔽了當然拳性也就被練死了。


 


先不強說「陰陽」,現認定若常人口中的太極是一「天」,則若白天是「陽」,那夜晚為「陰」這應可被接受,但要知一天就只是「一天」,而一天裡有白天與夜晚,是意味著這所謂的「一天」是活絡的氣機,箇中充滿靈變的生機,非徒只有白天夜晚之別,箇中更有屬於白天的晨溫午熱,也有臨晚時的昏涼夜寒,就不用再多題還包括一天中,雲彩的幻化與因氣成風的多變。


 


但一天就只是一天,沒有一個叫陰的天與稱陽的天。套句詩人的詩句:「冬天到了春天的腳步還會遠嗎」?同理「陰」不是指有個陰的個體,而是時時在變且朝著「陽」現像變的「能量」,同理「陽」也只是無時無刻常變,只是必朝「陰」的狀態化變的能量。但就是沒一定態的陽,更沒一個靜止的陰的東西。再舉個例子,若天花板的掛扇,左轉稱陽轉,那當電流一轉負相電流,只見電扇仍是左轉只是漸慢直到發生反轉現像。這使風扇漸慢的能量才是所謂的「陰」能,反之讓風扇從反轉慢慢成正轉的能量,才是所謂的「陽」能。


 


所以「陰」「陽」是內能的轉換,跟甚麼左轉右轉的外在「表象」是一點都沒關係。而常人卻在表象中死練太極,當然也就練死了太極。到頭都逃不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魔咒。不是把見力則閃又暗自得意的稱「陰化」,或將遇力死定硬撐還理直氣壯的叫「陽定」。要知「陰化」與「陽定」都只是兩力作用時同時產生的內在「太極體」能變現像。當外力作用在身上,身體本質因內在質變,自然形成「動」的現像就是「化」,化不是遇力「想動」的心態,同理「陽定」亦只是當身因能動而成化,卻無想刻意死頂或一絲無想離開力就是陽定。


 


如以手撥竹,竹沒因死頂而能動,又沒因想閃而能迴盪,就已是陰化與陽定的完美表達。但人就是多一個有心的刻意,不是脫了褲只為放個屁,就是飛蛾見火想撲的衝動。人常言「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不知道平常個甚麼樣的心?


不是扯遠了話題,是根本道理沒搞清戲碼根本唱不下去。這也就是即使是面對生徒,基本觀念弄不清楚,教的只是胡言亂扯,聽的所做的所表釋出的動作,也只是鬼打架而已。


 


拳經是有「全是手手非手」的說法,但跟我一樣有頭腦且清楚的還是會以「手」為最方便的用。這道理跟「錢不是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相通。拳架之身在教時須強分上下兩部分。下為拳之「體」即腳裸、腿膝、骨胯,這在「易經」稱為內掛以呈上之外卦,但雖在下卻須常活以運,如戰車自走砲的履帶。上部則為肩胛,臂肘,與掌腕的外卦,這如自走砲的砲口、砲管、砲座雖是用但卻越需靜態不能亂晃動。所以練拳時教者須強化下部承上靜的活運的觀念而不只是唱大戲的打花拳,同時點明上身部分須以虛待變而應的輕靈。這也就是易經卦數裡,道體的上地下天的「泰卦」,與道用的上水下火的「濟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