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既是要打為甚說「摸」不說「打」?簡單,就是「能變、會變、常變」之意,這就如蒼蠅,那怕只是在人身上輕輕一停,它身體都已隨時都準備能立即而飛。這是「變」不是「快」。同理,若對幹時肢體所呈現的動態是較屬「摸」而不是「打」的模式,那就是意謂著,外表雖看似較靜態的「摸」,其實是已醞隨時準備能隨狀況而變化的可能。若是一般常見的以拳擊為典型代表的「擊打」模式,越是快速,越是沈重的出拳,越難於中途改變,但這種拳路有其優點,容易訓練,方便使用,但須以連續出擊來彌補回收所呈現的斷續。且除了要強化體力與肌力來增加勁道且需盡量縮短敵對時間。而「摸」的摸式則正好反之,時間越拖長越有利,體能消耗不大,但學習時較難體會,面對時情緒也就難以掌握,且若學習過程中對結構承受性認知不深,反而會拖累技術上的施展。但這不是此文的重點。


「掌」跟「拳」不同是掌表可變而不會太重時間性,但只要人一習慣握拳,一般搶的就是時間與力道。再專業點就是,能配合節奏性的律動,來產生時間與空間性的技巧性運用。既說「掌」能變,當然也就表能握拳為用,但這跟用拳性質不同。常態性用拳是以「點擊」為主,方向雖有直擊、側勾、上下慣擊仍不出點擊。但掌化拳是掌的活用,粗分需至少不離三節骨。一為食中指的虎眼骨,(但單鞭反手彈時稱鶴頂骨)此式在太極為七星,在行意稱鑽拳。二是無名與小指節的「雷公釘」,常在掩手與下栽時出現,但真要命的是掌跟骨,掌根與拳雖只一吋卻是一吋極險且要命之地。當然在此言此三處不是在講打法,只是在言「摸打」與「拳擊」模式不同之處。一種是動態連續性直線「點擊打」,另一則式較靜態輕觸性的「變化打」。


所以「摸」後不能只從一點下手,而是早有三點等著打的心理準備,就等在人家律動中尋求下手時機。但問題來了,一個「七星」,一個「掩手」或「栽錘」的使用時機怎麼抓?又心性真能忍的住對方強烈壓迫氣勢?且自己自認真能承受快速猛烈性攻擊?要知若沒強烈對結構體的信心,心一怕,別說要摸人,怕連趴的機會都沒有。且摸後的「效益性」又能讓對「攻勢」產生何種程度影響?若沒有,就不用勉強自己摸,能摸得到路,逃得了就先逃再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