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真用心思談打嚴格說,來在現之世或有推測之說,實已無所謂「內家打」這名詞。何故?以所產生內家的環境不存,時代對體質的刺激已淡化。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當人的肌力與機動力等於或相當於地心對人活動的限制力時,是內家最能展現特質的基本條件。這在古人因生活需要與刺激下,日常工作的耐力與能使出大於體重的肌力,若再由些特殊的外在因素刺激,身體常能以縱、躍、奔、馳來表現動態機能。內家的特色是由整體的移動中,表現出其無須多用力,肢體也因整身的快速位移,也無須刻意快來運作。這時身體本質的強與弱,大與小,壯與纖的差異性已並不是那麼重要。水滸傳裡李逵與燕青就是一例。只要雙方的有效技擊空間能掌握,想靠實打硬取的,時間拉長往往未必得便宜。


若稍懂內家道理的應都有些基本認知,撇開無聊的血氣玄密說,內家動重個「整」字.。然言整必應已內聚一點,而點一定在底不在上。此點動則無不動,在人則其意在腳。故食古不化者見聽、言聽、說聽之時,有誰知怎有個聽甚麼?又用哪裡在聽?腳在動態中維持一定平衡度,就已是整個身體在表現聽的狀態,哪來聽甚麼?用甚麼聽?。若不懂!何不試著去想,一老道士遊山涉水,腳一沾山土覺鬆,一點石苔覺滑即已輕換步撂過,哪有甚麼聽,或聽甚麼?嬰兒學走看似顛簸其實已在養成日後能跑能跳的經驗。這靠的又是甚麼?真能告訴一個周歲嬰兒,他要聽甚麼,或要用甚麼聽。雖不知聽為何物,卻不會妨礙即長後的行走能力不是嗎?或許此時他比些無知者更能表現聽的真義。一句「湧泉貼地」之說,大多習拳者除了不是自以為是,噴水吐沫的在氣血經脈,又是丹又絡的學古人胡扯一通,誰真用過心思,將古人透過時空想傳達的實義,藉由今人能瞭解的語言下一番功夫的轉換?


為甚麼是「貼」不是「踏」,不是「放」,不是如石頭整個鬆沈帶微陷與地的緊密結合?而言「貼」?卦數裡「震卦」屬東方,東方屬木,為年春之始,又稱帝王出於東方,爻象是上二虛下一實,即拳象全鬆後的沈極,物極必反的始動的現像,故稱「貼」,不是像有些無聊的人,總玩讓人推不動而洋洋得意的硬頂。又既是已整個鬆沈了,就如石沈缸,實接於地已不及,怎還可能只置地如貼?此又得知沈後又為何需以「領」為動之意。故推時的動是因有領沈以動之意,方有所謂的「動」,無受了力而欲領之動皆是妄動。故身若真是因領而動,則接人力因是越動腳越輕越活,恨不得一飛沖天,一洩千里的「貼」意,怎還有如牛鬥死頂的慘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