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極打人條件說。3


這篇想與讀者談談,我所謂的「條件說」,就從楊露蟬曾說過的一句話,來做思考性的切入:「鐵不打,木不打,石不打」三不打。為甚麼「楊老」會如此說?又他的思維意味著甚麼?讀者曾用心思考過?物只有不動的「物性」,沒有會因應動而隨起的「妄心」。對這種不起心的靜物,人欲動之,只能自己來舉、搬、拿,但一經舉久,搬久,拿久還是得酸、得累,不管是練過太極與否。也就是說動「死」的東西不管是搬,是舉,還是拿。這跟太不太極沒有太大關係。


所以,不是練了太極,就不能摸重、碰重。「用力」與「不用力」對太極而言,只是種對觀念的清楚,不是生硬的教條,更不是玄奇的謬論。若是靜物,所呈現的只是因地心引力而有的「重力」,重力之「力性」只向下固定不變,人持其重雖有「力感」,但手的力是「受重」,而不是「用力」。故逢輕物則舉,值重物則搬,過重之物真想刻意用力,還未必動得了。所以舉輕搬重,只是生活裡的常態行為,跟太不太極怎扯得上關係?若真硬認為有關係,人只要一練過太極,超過四兩重的家務事都得老婆做,永遠只站不坐,因沒輕過四兩的椅子,吃飯時,蹄膀、雞腿等,可能也就無福消受了。這不是笑話,是常見「食古不化」的事實。


台灣這重輕、講輕的國度,在長久以來的氣氛影響之下,普遍的學習者不喜面對力,甚至不喜碰觸力,一見人用力,「太極,不太極」的價值判斷,就在其腦裡浮起。這種「用力就不是太極」的想法,是有好處。給自己不能處理力的挫折感,有安撫的作用,也能因覺得他人的「錯」,來強化自己以為「對」的虛無感。當逢值自己不習慣的力感時,為了逃避不能能受力的心態,常以蠕動、妄動來閃躲力,久而久之便誤認閃躲、逃避就是太極裡的「化意」。這種現象,本無甚可奇、可怪之處,但一旦發展呈風氣與共識,就讓其他的思維,基於人性早具的「排他性」,無喘息的空間。都風氣又形成一種流行的風尚後,誰還記得甚麼?而風尚又能流行多久?


太極要處裡的「力」是活的力,不是死的力,對靜態的「死力」是不須用到「聽勁」。當然也就更不需要「懂勁」。然而活的力,要透過活物因意圖或企圖,所表現出的「行為」才有力的現象,如虎欲撲羊,鷹想抓雞,同理,人要推物,拿物等都是種意圖的表現。可推而知,雖是活物但沒有意圖的衝動,不會有力的行為產生.,如吃飽欲睏的獅子,或植物人。再由此切入,太極的「聽」讀者真知道要聽的是啥?聽人家的「動」?專業跆拳家、職業拳擊手,擂臺泰拳手,碰都不讓你碰,還能聽?「聽」都不知了,還能「懂」個甚麼?既然不能「懂」,接下當然都只靠猜了,一猜久,就覺得真很神了。


「聽勁;懂勁,再而階級神明。」,這句幾乎都是各家的壓箱寶,且學拳者說的都比「順口溜」還順。但幾百年都過了,除了「各說各話」說的根神一樣,明白的真有幾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