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談內家與外家


若你是武術愛好者,你自認是「內家」?還是「外家」?理由是甚麼?當然不願刻意去分,也不算是壞事。因若不是真懂,去「強分」反比「不分」還要無知。但若以結果論切入,武術在「生」與「死」前,分內、外家,是沒甚麼意義,「躺下」的永遠只是躺下。但若以著個人「習慣方式」摸索武術而言,就不能強說無內、外之分別。因為,任何不同的「過程」,在不同的環境,都自然有著「質」與「量」的差別。如竹子的性與榕樹的質,就不能強說一樣。所以,「過程」影響著本質與習慣的養成,只是以不同方式或特性,來達成「相同」的結果。所以,內、外之分,只在過程中所養成的質差,但在結果下分內外,毫無意義。


但若仔細推敲,現在人對「內家」與「外家」的意識分別,未必都是透過自己「全然」的認知,大都是像是被早已刻畫幾千年的教條,透過小說、軼史、或電影手法,再加上自己的想像「發酵」,而成的定論。一代一代的由耳聽口傳,鵝毛成鵝般流傳下去。人腦裡對事情,尤其具有歷史色彩的事理判斷力,像已被植入的「軟體程式」的電腦,程式主動的執行,人卻只能「被動」的反映出結果。這種模式,總讓我感覺看似主動的「個人意識」,在整個事理運作過程中,只如等著印出結果的「列表機」而已。當然,某些人仍具自我「回觀」的主動意識,當不能滿意「強迫性」的結果時,大都會以程式無法理解的玄密氣氛,來取代程式的必然性。這種可能的推斷,或許架構出現人所認知,現今世事的「風貌」。


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或「空間」是實質的存在,這不需玄學或奧理來支撐,也無須各家傳承上的「秘訣」來背書,但要有較「靈活」的思考倒是真的。「距離」與「空間」看似相同的名詞,會因人的「心意」,而呈現迥然不同的意義。「距離」蘊含著人想「要到」的意圖,較屬動態意味,「空間」則有人在那「在等」的意識,也較屬靜態表達。如鷹或獅屬「距離」式的行為表示法,當其腦理一有距離感時,已顯示出其想「到」的強烈意圖,否則「距離」對空中遨翔的鷹,毫無意義可言。也就因這強烈的企圖,「距離」就與「快」逐漸為一體兩面的意義,前者是內在已生的「動機」,後者是成於外的「行為」。蜘蛛空中結網,捕蠅草、豬龍草等,則是屬「空間式」的意識行為,一切的反應,都成戒備式的等待,任何一根網絲,都牽動著蜘蛛「全身」的神經衝動。這種在未動以前,身與心,早已全心全意的備戰狀態的意識型態,就是我要表達的「先」
所以,快不同於先,快是動態的強烈企圖心,先則是靜態的待反應的機動狀態。這只需靠瞭解去理解,無玄也無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