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家?外家?先與快


有這麼個說法:「內向的人在獨處時,極端外向,外向的人,反成極端內向」。「內家」與「外家」這看似相互對立,其實又是相互襯托。誰少了誰,「武術」就像已失去所以稱為武術的理由。但內家、外家怎麼分?這幾百年來,其實早已經有一套根深蒂固的區別法,供後人套用。光著頭,打的猛就是「外家」,道冠、道服,慢慢比的,就是「內家」。這從看「熱鬧」的觀點看似沒錯,但從「門道」的觀點看呢?萬一最外家的外型,有著極內家的意識,在最像內家的樣式裡,若是外家極端醞釀前的狀態呢?倩女幽魂裡,佛祖的外型,也可能是蜈蚣精的把戲。誰說不可能?人若能甚麼事都能分的清清楚楚,就不會只是「人」了。


人一切的行為,在未動未發之前就已有動之「機」,可稱念頭或企圖。就如俗語所說:「人未走,命先行」。人在睡眠狀態時,也會起手動腳,即是「念起外隨動」的表現。所以,對於行為的論斷,不是取決於行為本身,而是決定於內在的動機與意圖。世間法律,常只能由已發生的行為,來斷事對錯,對沒行為的意圖與念頭,無可奈何。有「念」無「行」,未必不是錯,只是還沒開始錯而已。外家與內家,可以從一個比喻思考起:「這個東西,是我的!」,這是外家的思考模式。「這個東西,可以是我的」。這則較像內家的模式。至於用甚麼方法取得,只是順勢方便,不是區別兩家的關鍵的所在。


思考到這,就可以套上「快」與「先」的觀念,來清楚區分了。外家的表示是「快」的典型,內家的思維則是「先」的模式,外家對彼此間的「距離」有極高「穿達」的衝動,這也是外家常為人所熟知的形「快」來表示。快看起來就猛,形猛了,心也就較易狠了。拳擊的訓練,空手的正拳直刺,跆拳的上下迴旋,都是對距離的強烈企圖心。試想若快只是想動作快,是毫無意義的,快是想「快點到」,才是快的用意。反過來說,再快的「拳」或「腿」,若沒打到,或打不到那說「快」也失去意義。這是外家的「優點」卻也是「缺點」,「時間」是外家的運作生命,沒有只在那「等著」反擊的外家,只有能越快處理越好的外家。


一個真正的內家者,面對彼此之間的不叫「距離」,而叫「空間」。距離通常指的只是直線,內家所謂的空間,至少是個面,直線是固定不變,限於「到」或「不到」。空間則是「在」或「不在」。「空間感」是可變的,內家就是以這可變的空間,來處理直線的必然性衝動,讓直線性的衝動,因可變的空間無法碰到、觸到或打到,快就因失去「快」的成就感,而喪志。


但若因各人資質與後天的養成的關係,「變動的空間」無法掌握或脫離快的律動與影響,那還是要為快所制。故又有一句:「有法有破,唯快不破」的說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