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解剖太極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在從這篇梢做體會 .....懂多少算多少......記得!是觀念轉化跟你怎麼練沒太大關係......其時真正要喚醒這種沉睡的觀念,要透過他 家腿的重拳的快.....內家的靈魂活存空間,是根值在他家快狠猛烈動作的空間中......故一般自認練內家者都只是處在半醒 半睡睡眼腥鬆狀態中......我只是天天試著去製造較近似的環境防自己睡著...睡著後所說的道理再怎高深,都只是夢話 ....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談些自己認為的......[手揮琵琶]......我視招為勁用,非只招式,.....是[結果]非[過程]....因若不能在結果落點生勁,過程都可變招換勢....所以雖或出之在[揮],不一定成之在揮... 揮過人首,他手一掩,手收變拳中出,或已成[拱鎚].....因沒斷的拳勢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右盼」,可提供學者幾個思考角度。而話又得從「四兩撥千斤」的觀念談起。若真懂個中意含,那上句則只是種普通「常識」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玄理,但若不經深思,那就只是不懂之人拿來唬人嚇自己的昧理而已。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不再扯東說西,專就上課時要求說起。因............今在自己操練時,突有想藉最後一節課中,略述些有關太極對「防身」這領域的運用。現若能藉此網便,多讓一人稍做程度性瞭解,就能在課堂中多出一分時間教其他學員。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02 Mon 2008 09:20
  • 雲手

為甚要高?又為甚要低?若是「練」時....可分人少時與人多時或有鏡頭時,後者常會想越打越低。故練時的高低只在「心態」,與了知體的「狀態」。練怎麼打人?練就能打那,那個不是「拳無敵」?練不是打想高有高意,想低有低情,跟分高低有甚關係?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7 Tue 2008 10:53
  • 話肘

肘我就重心後移,先走化對方的肘............
.................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較喜顧左右而言他,因事理的發展有時還參入「人性」心理的考量,感與受只在受者,旁人無法全然,如荊軻刺秦明知不可為。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念」一定是出於主觀,但主觀未必一定是負面。若主觀的個人,只是拿來做為「自我要求」的理想,則總比「人云亦云」而「不知所云」來的好。因處事解理絕不能「無中生有」,反需先自有個主觀,慢慢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能隨環境客觀化變的涵養。沒有主觀的客觀只易淪於穿鑿附會的鄉愿。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嚴格說來內家習拳,是不應該有「套路」的觀念,有套路的想法,就容易讓學者在拳架的姿勢外型中迷失真意。內家是種道理與觀念的思考與探討。如人拿香拜拜,不是在拿的姿勢中去找信念,反是藉拿香來表達流露,出自內心的體會與感動。坐在海邊防波堤上,望著看似寧靜的海面,其中蘊含著多少變動的暗流。若太極只三十七式,那肯定海應只有三十七種變化,且應是一式接一式的變下去。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內家拳理絕沒有刻意去完成或表達的行為或動作,一切都應是只如晨葉會結露,冰杯會結霜般自然。肘的「墜」,胯的「坐」,肩的「沈」,胸的「含」,背的「拔」,底的「貼」這還沒言及肋的「束」,頸的「撐」,脊的「提」頂的「懸」。又為甚是「美人手」?是手做美人狀?那同是美人,東施與西施差別在哪?不是一個是自然另一則是刻意的效顰?常人見胸需含,則猛學含,見背需拔則又去學拔,那人體細部關節多如牛毛,還不包括五臟六腑,經氣血脈,膚毛筋骨....那要學多少?這也就是為甚內家到最後都只能各自表述。以誰的角度為對?又是誰說的算?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談「肘」就須先知「墜」之義。「墜肘」不同於「肘墜」,肘是因墜成肘,不是因肘成墜。如雨後屋簷「懸珠」集而後墜,就是肘墜最完美寫照。肘之墜主成因於前手之虛,手虛則自然成墜。手掌若因外「推」生力,肩一定需回頂,否則人為直立之物重心常在胸不在底,故一受力必有後傾之象。肩要回力,必賴腳底撐地以回,此時外手叫「推」,內底叫頂。但現人常反以藉腿後撐於地之力,而讓人推不倒叫「定」,這真是認賊作父,錯久反成對。悲哉!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家要打,需從肘談起。內家是由形體的「能變」而成打,且必是由下而漸到上,前若心有「出意」,後必已實足「蓄意」。「用」是整體的感覺集中在「掌前指」,但整體的「動源」又只能在腳掌底一處。除了這一處(這只能由教者隨機點明,他人不能置喙)全身只如蜘蛛網張黏待補之意氣。這不難理解,多觀察野徑河畔邊蘆葦草,隨風緩擺搖拽,但其動在「根」不在莖身,更不在尾梢,且越是梢端,越顯「虛靜寂靈」。在此得對「梢」做一番描述。因為「肘」是因梢的「能虛」而自然形成「墜」象,現之人卻只會見書寫「墜」就學墜,聽教的說「墜」就故墜,真遇到,還是你推我推,大夥往死裡推。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沒「結構體」的的先決條件,絕對莫去思考「摸」的對打模式,而寧願去學一般模式的打擊形拳術。也就是從「體力」上去增強動態份量,從「耐力」中去增加技術經驗的巧化歷練。然而「摸」的模式「體力」與「耐力」雖不能說無關或不重要,但以「體力」而言上是強化整「結構意識」的體認,「耐力」則又是培養結構持續性的定力維持。所以對肌力持續強化倒不是它的主要思考點。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既是要打為甚說「摸」不說「打」?簡單,就是「能變、會變、常變」之意,這就如蒼蠅,那怕只是在人身上輕輕一停,它身體都已隨時都準備能立即而飛。這是「變」不是「快」。同理,若對幹時肢體所呈現的動態是較屬「摸」而不是「打」的模式,那就是意謂著,外表雖看似較靜態的「摸」,其實是已醞隨時準備能隨狀況而變化的可能。若是一般常見的以拳擊為典型代表的「擊打」模式,越是快速,越是沈重的出拳,越難於中途改變,但這種拳路有其優點,容易訓練,方便使用,但須以連續出擊來彌補回收所呈現的斷續。且除了要強化體力與肌力來增加勁道且需盡量縮短敵對時間。而「摸」的摸式則正好反之,時間越拖長越有利,體能消耗不大,但學習時較難體會,面對時情緒也就難以掌握,且若學習過程中對結構承受性認知不深,反而會拖累技術上的施展。但這不是此文的重點。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自己想想,當在推手時自己的手掌是緊抓、想抱?還是死托著人的肘、硬按著人的臂就怕人推己而強認為這就是太極所謂的「化」?要知「掌」在拳理屬火,經脈為勞宮,火之性是沾物即燃,一碰即用,一觸即出。如掌指一過人頸動脈可勾,一經人喉拇指一推即封喉節,沾人膚指一合就是一層皮,指採兼扣脈門,掌一貼掌根就是一下,若沒這些已具的本能,不是成天在拳經拳理中自爽,就是只會故做輕鬆狀整天打混。現把掌一攤,拇指頂喉,食指抹眉,拇食成扣主在扣筋斷脈(血管),後三指成勾,練劍舞刀,耍棍、玩槍、賴它操控。所以在推時掌為虛而成「虛掌」待用。所以在推時只能「摸」不可多碰?這就如手拿火把,一點即燃,能照不能觸。我不是危言聳聽,在古時道士髮箴藏毒,指甲含藥,都是意指陰之險意。故推時輕碰對手有幾層很深的含意。一是尊敬對給機會練習,且願相信自己,二是知用、能用、卻可藏之不用,三是知拳理之意,「明」者為顯,主在引人動絕不是明著用,真用者,是隱而藏,故稱陰即是「藏用」之意。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東西時所寫出來的未必就是心想說的,背地裡隱而不顯的「用意」才是寫者真用心之處。但諷刺的是「意」若說明講白,則「用」多半已失去其意義,不過這或也才是拳經「用意不用力」的另一種體會。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真要對幹,這太極那麼多招式中,你會用哪招?不用想太多,也真的不用想太久,沒太多時間讓你用,也不會有太多機會讓你所有招式傾囊倒出。我也敢跟你賭,別想以柔克剛,也最好別有四兩破千斤的想法,以現在人的骨質斤兩與對自我的要求,街頭打架能全身而退已算幸運。信不信,若逢到練過的只要問說:「練幾年了?」一定開口閉口都會很謙虛的說:「不好意識十多年了」。都十幾年了,會用哪招來處理一個面對的專業性的對手?若會說「以敵變化示神奇」見招拆招,這最好在家講給自己聽就好,這只代表根本不懂道理的胡扯。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真面對一個有點樣子的「拳擊手」,不在擂臺,沒獎金,沒口角也不是要幹架,你會想怎麼表達給對方你的東西?或能自認為會如何處理人的東西?先別給答案,相信我,你一出口就應對不到哪了。因為話還沒從嘴出,必然是一大堆自以為是的「想法」早已在腦裡等著傾巢而出。但打個賭,這些大部分絕不是你親身體驗過的經驗。而這就是現在所謂的武人最常有的「現像」。用「想」的來處理事情,用「說」的來滿足自己。在打拳時永遠是用內心自我發酵的氣氛,來自我滿足。屬於自己的體會不管是來自眼見的書、文來自耳聽的氣、丹說,絕對無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但要知越是自我體會越是覺得感受越深,小心!對武術的實質性而言,只表越脫離了與外界的「親密性」。就如在越緊閉的密室,雖越覺寂靜,但也越表與外界越隔離。個人對自我生命的如何體會是一回事,但武術的生命脈動卻是內外環環相扣,彼我相互緊密牽連。我細細的呼息,帶動著彼我所存在的空間的氣機,你輕微的動,正默默牽引著握一絲絲的神經反應。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是前面所述的觀點有其連貫性,突然有想要藉由討論招式,分析用法差別的衝動。這塊是我最不喜觸碰的區塊。因為若我幾年所堅持的觀點是錯的,那我可能有誤導之嫌,但若我胡扯的正好猜中,那一者減少了人獨自思考的機會,二者增加自己外出的危險性。因我是話多膽小出了名的。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有過個實驗,日本一運動研究者試著用儀器,測試國內知名桌球者反擊球的連續律動靈活度。但當將其耳摀住後,本連續的律動,開始成間歇性的間斷。這意味著甚麼?「武術」是種整體性感官表達藝術。它不是只牽涉單一知覺或依賴某種特定技術的學習,或技法的認知就能完整表達。而我在此提出聲音對「打」的影響,只是千頭萬緒中的一種思維。主要目的倒不是有甚麼要「強化」對打的體認的念頭,倒只是希望有緣者,何不試著開敞自己心胸,讓心境視野開廣,讓思維角度多樣,而不是學一事就綁死在一理中。


我是賣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